“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用宋代诗人王令的这首诗来形容三伏天里烈日炎炎的气候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因为大自然的热情似火,促使人们用巧思妙心织出独树一帜的养生习俗,喝绿豆汤、备藿香正气水、吃莲子粥等,并沿袭至今。
  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难受的日子。一方面,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酷热难耐;另一方面,这之前正好是梅雨季节,雨水不断,致使湿气很重,故中医有“暑多夹湿”之说。因此,此时既闷热又潮湿,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当此之时,上有太阳暴晒,下有湿气蒸发,人处其间,可谓备受煎熬,既要忍受酷热的阳光照射而烦热汗出,又要耐受湿气的困扰而倦怠不堪,尤其是暑湿又多困阻脾胃而使人出现“疰夏”现象——食欲不振、四肢倦怠、口黏乏味。更为不利的是,暑热与湿邪的性质正好相反:暑热为阳性,多使人毛孔开泄而汗出不止、损耗津液;湿邪为阴邪,阻碍气机,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这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在防治上如要解除暑热势必以苦寒损伤阳气,如要祛除湿邪必然以苦温燥烈损耗津液。
  因此,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对于度过三伏天十分重要。应当掌握以下几点:
  1.既要清热生津又要顾护阳气夏日炎炎,暑气逼人,汗出不止,常使人感到烦热口干。因此,避暑除热、生津止渴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吹冷空调、喝冰镇饮料等成为夏季的家常便饭,但由此伴随而来的往往是人体阳气的损伤,特别是脾胃阳气,人们常出现胃脘疼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夏季在避暑止渴的同时应当避免过于寒凉,以免损伤阳气。
  2.既要化解暑湿又要保护阴液夏季暑湿困扰人体,尤其是脾胃,致使脾胃功能失调,食欲不振、四肢倦怠,甚至泄泻呕吐,因此化解暑湿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法则。但问题是,化湿药往往多为温燥芳香之品,容易损耗人体的阴液。这就要求夏季在化湿解暑的同时必须保护人体的阴液。
  3.重视清心安神除烦夏季气候炎热,往往使人烦热不安、心浮气躁。这就需要应用一些能够宁心安神、清热除烦的食品药品。在民间,一些地区常流传着三伏天服用绿豆、莲子的习俗,藿香正气制剂更是成为夏令时节的常用药物。
  这是因为绿豆、莲子及藿香正气制剂的性能、功用特点和夏季的气候特点相对应。绿豆素有“防暑圣品”之称。其性味甘寒,归于心、胃经,具有清热消暑、利尿除烦的功效,非常适合夏季使用,既能直接解暑又能使暑热从小便而走。可以将绿豆与少量的冰糖煮成汤,冷却以后食用,起到解暑清热、除烦止渴的作用。民间有句谚语:“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这里的白莲正是指莲子。作为水生植物莲的成熟种子,莲子性味甘平而涩,具有较好的安神作用。莲子安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养心安神。因莲子甘平而归心经、肾经,能上补心气,下补肾气,使上下心肾相交,对于心肾功能失调(中医称之为“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非常有效。二是宁心安神。因莲子不但味甘而且带有涩味,使之具有收敛心神的作用,夏季暑热引起的心烦、失眠用之尤其适宜。此外,莲子中心有一段绿色的胚芽,即莲子心,性味苦寒,有很好的清心安神作用。因此,莲子的安神途径是多方面的,夏季食用确能使人心境安宁。莲子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百合、绿豆、红枣等同煮,做成粥或羹的形式。无论是绿豆还是莲子都是药食两用品,性用较为平和,口味好、使用方便,夏季食用能起到防暑降温、生津除烦、清心安神的作用。但毕竟两者均偏于寒性,所以脾胃虚弱者,特别是泄泻人群当慎用。
  讲到夏季的防暑解暑就不得不提到一类中成药——藿香正气制剂。每逢梅雨季节前后,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藿香正气散,一天开到晚。”意指这个时令门诊医生开药最多的就是藿香正气制剂。目前,藿香正气已经有了多种制剂,液体剂、散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但无论剂型如何变化,都是以藿香为主药,配伍一些芳香化湿、行气健脾的药物。藿香是怎样的一味药呢?为什么在夏季如此常用?因为以藿香为代表的芳香化湿药,其药性、功用特点非常适合于夏季使用:气味芳香,辛散而不峻烈,性质微温不燥,主归脾、胃、肺经,既能芳香化湿,又能解暑发表。对于夏季中暑之呕吐恶心、泄泻等,藿香能化湿解暑、醒脾和胃、止呕止泻;对于夏季既伤于暑湿又感受风寒引起的感冒,藿香既能解暑化湿又能解表散寒。所以,在炎炎盛夏,无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旅游,准备藿香正气水都是明智之举。
  清凉可口的绿豆、芳香扑鼻的藿香、纯洁优雅的莲都是酷夏赋予人间的厚礼,而人们对时令气候的敏锐感知又使之升华,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时令养生习俗。这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医药文化与大自然的美丽邂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柏灿)